873 口诛笔伐(2 / 3)

大戏骨 七七家d猫猫 5379 字 2019-01-13

“毁谤?污蔑?捏造?隐藏在娱乐至死的背后,新闻行业的没落和堕落才是真正的发人深省!”

“这到底是一次新闻炒作的误入歧途,还是一次私人恩怨的纠缠不清?康奈尔麦格雷戈,屡次制造混乱的动机,到底是什么?”

“从证据确凿到证据无效,短短一周时间里,社会法庭到底发生了什么?而罗列证据的检察官又到底怎么了?”

“一己之私所导致的社会灾难——’炒作门’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。”

“‘娱乐周刊’的迷失和堕落,他们到底是如何走向失足的?”

“真相大白之后,那么,’娱乐周刊’是否欠了蓝礼霍尔一句道歉?”

“公众人物的揭露与毁谤,仅仅只有一线之隔,到底应该如何界定?”

“钢丝绳上的狂舞,’娱乐周刊’身败名裂!”

“欺骗了全世界的男人,不是蓝礼霍尔,而是康奈尔麦格雷戈!”

“那个说谎的男人,他到底还说了哪些谎言?”

……

口诛笔伐,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,所有媒体——真正意义上的所有媒体,齐刷刷地将枪口指向了“娱乐周刊”以及康奈尔麦格雷戈,强大的声势远远超过了数天之前针对蓝礼霍尔的批判和质问,似乎所有媒体都迫不及待地加入进来,为了显示自己的清白,于是纷纷表达了强有力的谴责。

这才是山呼海啸!这才是天崩地裂!这才是无处可逃!

“纽约时报”和“纽约客”的专题报道,此时才真正彰显出威力:

他们将矛头指向了整个新闻行业的娱乐至死现象。现在,媒体们为了凸显自己的职业道德,也为了撇清之前的负面报道,他们不得不第一时间做出回应,避免引火烧身,于是,“娱乐周刊”和康奈尔就成为了最好的怒火转移对象。

从娱乐媒体到社会媒体,更进一步到政/治媒体,纷纷进行了相关报道,展开了相关讨论。

“炒作门”的跌宕起伏、起承转合,真正地将娱乐至死、利益至上的媒体文化放在了台面之上。

虽然说,过去十年时间里,“无冕之王”渐渐地走下神坛,地位、声势和影响都已经非同往昔,相关专家、相关领域持续不断地讨论着如此现象的社会根源;但,始终没有能够真正地引起瞩目,也没有能够真正地引发重视。

这一次,借助着“炒作门”的热度,借助着颁奖季的声势,社会学者、媒体专家以及公众人物等等都站了出来,表明立场、发表言论、重申意见,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注意。

于是,“娱乐周刊”和康奈尔就成为了反面教材的典型案例,轰轰烈烈、浩浩荡荡地引发了连绵不绝的讨论,死死地钉在了耻辱柱上。可以预见的是,这一次新闻事件很有可能会伴随着“娱乐周刊”长长久久地连绵下去,终身无法摆脱。

如此走向,如此发展,确确实实已经脱离了控制,渐渐走向了未知的局面,无人可以预测;只有时间,也只有历史,才能看到这一次事件所产生的影响。

其中,“纽约时报”再次抢走了无数风头,布莱德利亚当斯专门撰写了一篇社论,标题为,“康奈尔麦格雷戈:又一个斯蒂芬格拉斯(stephengss)!”

1998年,美国发生了一起轰动整个北美乃至世界的新闻造假案。

二十五岁之前,斯蒂芬格拉斯任职于“新共和”杂志,并且广受欢迎;同时还为包括“纽约时报”在内的其他顶尖媒体撰稿,是整个纽约都广为人知的著名记者。

但二十五岁那一年,因为一篇离谱的新闻报道,人们发现了斯蒂芬涉嫌造假,完全凭空捏造出了整篇新闻。一夜之间,斯蒂芬跌落谷底。

经过调查之后,一共检查出四十多篇新闻报道,斯蒂芬仅仅只是在少量事实的基础上,大量